本报告聚焦青海嘉塘、年保玉则和内蒙古巴彦淖尔3个牧区社区,探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及应对策略,旨在为牧区适应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提供参考。
- 年保玉则:冰川退缩致水资源减少、草地退化、水土流失加剧,威胁牧民生计与文化传承,如冰川融水变化影响下游居民,“黑土型”草地退化影响畜牧业。
- 嘉塘草原:极端天气增多,如高温干旱与冬季雪灾,草场与湿地退化,破坏生态平衡,影响牧民生活与经济,像2018年南部特重度雪灾次数剧增。
-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气温上升、降水夏降秋增,风力增强,导致旱灾频发,对农牧业导致非常严重冲击,如连续四年干旱,使牧民草料支出大增。
- 年保玉则:牧民对种草态度不同,主动应对型热情参加恢复行动,经济导向型依赖草场生产力,信仰被动型认为种草是政府事,城市向往型虽认可种草但不愿参与。政府与保护机构应识别主动型牧民,带动其他牧民,推动草地恢复。
- 嘉塘草原:CD村保持共用草场,四季游牧,GN村草场承包到户,放牧方式改变。两村在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感知、畜牧业生产结构变化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CD村适应策略更丰富,收到损害的程度低。政策应向灾前预防转变,多主体协作,整合牧区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 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牧民面临牲畜体质弱、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多、草料支出剧增、依赖贷款等问题,应对策略受限,主要依赖市场购买草料和租用草场,成本高。降水减少原因复杂,可能与光电产业高质量发展有关,需深入研究。
- 政府制定预防灾害风险政策,多主体协作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增强牧民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