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国内经济总体回升向好,GDP同比增长5.2%。但钢铁行业由于供给强于需求、成本重心实际下移幅度小于钢价降幅,呈现“需求减弱、价格下降、成本高企、利润下滑”的态势,行业不容乐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2月全国粗钢、钢材产量分别为10.19亿吨、13.6亿吨,粗钢产量同比持平、钢材产量同比增加5.2%。国内钢材市场呈现震荡下行局面,国内钢材市场价格指数(CSPI)平均值为111.60点,同比下降11.07点,降幅为9.02%。其中,长材指数平均值为115.00点,同比下降13.12点,降幅为10.24%;板材指数平均值为111.53点,同比下降9.85点,降幅为8.12%,钢铁行业进入下行周期,阶段性亏损、长期低盈利是新常态。
公司是广东省重要的钢铁企业,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快速推进智慧制造和数字化运营建设,将数字化、智能化与钢铁制造结合,全力打造智慧工厂。未来将持续投入炼钢生产智能管控、棒材连轧集控、检测智能分析识别、仓储智能发货等智慧制造项目。在深挖自身潜力的同时,推进广东省内钢铁企业整合,通过极致的专业化分工,挖掘更大的潜力。
工业与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的通知》。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累计研制45项以上钢铁行业智能制造领域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和装备层、车间层、工厂层、企业层、产业链协同层各层级标准。
公司主营范围有制造、加工、销售钢铁冶金产品、金属制作的产品、焦炭及煤化工产品等。公司围绕宝武集团“三高两化”的战略部署和“全面对标找差,创建世界一流”的管理主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深耕渠道建设,加强市场研判,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模式,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智能定价、供应链金融、智慧交互等营销新模式。公司营销体系完善,形成多种销售经营渠道及模式,现主要采取自营直供与经销代理相结合的模式;持续推进产城融合,推动钢铁生态圈建设。
公司积极地推进广东省钢铁工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按照“管理延伸、体系覆盖、属地运营”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网络钢厂”的商业模式,整合广东省内民营短流程钢铁企业,提升规范民营钢铁企业的质量,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增强公司品牌的市场竞争力。
公司原辅料采购采取低库存策略。主要的组成原材料有稳定可控的渠道:进口矿采购以国际大矿长协为主,以确保主要铁矿质量稳定可控;煤炭采购以国有大矿长协采购为主,同时择机采购超高的性价比的现货焦煤、喷吹煤,在质量可控的同时,保持成本具有竞争力。
采购模式包括招标采购、比价采购、议标采购、挂牌采购、指数定价等。公司不断探索采购模式创新,优化库存管理,加快,降低市场风险。
公司基本的产品包括螺纹钢、中厚板、线材,其中:螺纹钢大范围的使用在房屋、桥梁、道路等土建工程建设,主要使用在在基建、房地产等行业;普通线材大范围的使用在房屋、桥梁、道路等土建工程建设,主要使用在在基建、房地产等行业,工业线材用于制作螺栓、螺母、螺钉等紧固件,制造弹簧、轴承、齿轮等汽车、电气机械零件,应用于汽车、机械、建筑、家电、五金工具、金属制作的产品等行业;板材用来制造各种容器、锅炉的炉壳和桥梁结构,汽车大梁结构、江海运输的船壳、机械零部件、大型构件、模具等,主要使用在于建筑工程、机械制造、容器制造、造船、桥梁建造等行业。公司建材产品深耕华南市场,品牌认可度高,市场之间的竞争能力强。中厚板质量、服务、品牌等方面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但产品规模不大、品种规格有待优化。工业线材主要以华南和华东地区为主,市场开拓不断深入,品牌逐步得到市场认可。建材用材、工业线材、中厚板在广东地区市场占有率分别为18%、12%、22%。
公司坚持以宝武集团“整合协同,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变革创新,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经营总方针,坚持“四化”发展趋势、“四有”经营原则,坚决贯彻落实“四个不动摇”。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锚定“98135”三年战略发展总目标。
公司依托宝武集团以及中南钢铁高质量钢铁生态圈,联合宝钢股份600019)、鄂钢、重钢、昆钢等开展采购、销售、技术上的支持、市场维护等多方面协同;借力宝武原料供应有限公司、欧冶工业品、欧冶云商等平台,构建更为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的原料供应链体系和产品营销售卖体系,提升资源保供和产品营销售卖能力。
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经营理念,从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延伸,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模式和配送服务体系,客户渠道维护扎实,计算机显示终端粘度高,客户满意程度不断的提高,客户个性化需求满足度高,可快速响应客户端技术需求,借助国内先进的产销管理系统,可实现客户各类标准+α个性化需求。
公司地处粤北山区,大宗原燃料大多数来源于于进口,从广州、珠海和湛江等港口运入,产品集中销往珠三角地区,一定意义上属于“两头在外”,与沿海钢铁企业相比,外部物流成本处于劣势。广东省内长流程钢厂较少,原燃料采购资源渠道匮乏,采购价格和运输成本相对较高。
公司拥有集矿石加工、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主体生产工序和炼焦、制氧、热电、焙烧、动力、运输、精整和热处理等辅助工序共30多条生产线,主要生产设备达国际领先水平,并配备有先进的检测、试验和自动控制装备,是广东省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重要的船板钢、工程机械和水电站用高强钢板、建筑结构用钢板、桥梁板、锅炉和能承受压力的容器用钢板生产基地。近年来公司提出以“98135”三年战略发展目标为引领,体系化推进“567系统工程”,坚持差异化精品路径,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在制造能力提升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省级重点工程技术探讨研究开发中心,设立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广东省博士工作站,开展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备在工业线材、特殊钢棒材领域承担国家/省部级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或重大应用项目的能力。重视技术创新工作的开展,持续研发投入,建立中间试验场,配备冶炼、轧制、热处理等先进试验平台,组建广东省冶金粤北质量检测中心,配置了NDT低温落锤实验机、冲击实验低温仪、激光共聚焦显微境、原位分析仪等一大批先进检测设备,为产品研究开发、工艺优化、工艺进步、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强力研究开发手段。注重科学技术人才培养,拥有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研究开发队伍,具有独立开发钢铁新产品和新技术的能力,在对外科学技术合作、品种开发、质量提升、工艺改善等科学技术创新工作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公司科技成果显著,拥有国家有效发明专利500余项,每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连续多次获广东省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和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荣誉称号,近三年(2021-202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国家冶金科技奖一等奖3项,宝武集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三等奖3项、广东省冶金科技成果奖41项,韶关市科技进步奖7项。
公司地处全国经济龙头广东省,为广东省本土最主要钢厂之一,地域优势显著,一是区域钢材需求量巨大,广东省是国内最大钢材料消费市场,钢材生产量低于其实际消费量,是钢材净流入地区;二是物流运输便捷高效,公司具备“短、平、快”的优势,合理分配铁路、北江水运和双程汽车资源,24小时到货率能达到93%;三是废钢资源丰富,广东及周边省份废弃钢铁回收市场活跃、资源充沛。公司所处区位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备极其重大战略地位。国家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一核一带一区”建设、广东省制造业高水平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多重战略的扎实推进,在城市建设、交通、工业制造业升级等领域,蕴含了巨大的钢材需求,为公司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
公司长期深耕珠三角及广东邻近省市场,通过持续的市场投入和精心的品牌塑造,产品的质量和声誉在华南市场拥有较大影响力,拥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和稳固的品牌形象。公司持续以区域协同的新型运作模式,推进广东省内存量钢铁产能整合优化,逐渐增强了公司品牌的市场保供能力,拓展市场渠道和销售范围。公司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区位发展契机,一直在优化产品、传播品牌、维护客户关系以及坚守诚信经营,推动市场占有率的稳步上升。
公司依托宝武集团“一基五元”产业生态体系,在绿色资源、智慧服务、产业园区、产业金融等方面全面协同发展,借力宝武原料、欧冶工业品、欧冶云商等平台,构建更为开放、共享、智慧、高效的原料供应链体系和产品营销售卖体系;背靠中南钢铁高质量钢铁生态圈,联合鄂钢、重钢、昆钢等开展采购、销售、技术上的支持、市场维护、产效协同等多方面协同,优化产品结构及成本效益。
公司坚持数智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以宝武集团“4321”数智任务为牵引,向智慧制造2.0迈进。通过推进中南大数据中心建设,提高数据管理效率,充分挖掘数据价值,赋能业务及经营管理;推进“宝罗上岗”,替代现场“3D”岗位,有效提升劳动效率、提升现场操作层面智能化水平;推进智能产线建设,通过智能化手段促进“操检维调”、“一线一岗”等专项管理变革,推动生产效率和企业竞争力提升。
公司从始至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围绕产销研一体化服务市场、快速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解决使用端技术难点,通过智慧营销、一键下单、智慧物流数字化等新模式,与客户信息数据交互、流程串联、形成线上一体化协同,与客户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反馈机制,提供定制化的服务,采取灵活多样的销售模式和配送服务体系,建立售后异议分层分级管理模式,快速响应客户诉求,加强客户体验,客户渠道维护扎实,计算机显示终端的粘性强,用户满意度逐年提高。
公司坚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积极践行绿色经营发展理念,全力推进废气超低排工程,先后完成有组织评估监测、无组织评估监测评估,充分得到了各级政府、广大新老客户和全体员工等的认可;持续提升制造体系能力,搭建铁焦平衡生产组织,持续提高铁钢界面运行效率,推动铁钢轧全流程制造协同体系能力改善,实现极致效率、极致稳定的生产局面;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提升精品材核心竞争力及盈利能力,拓展品牌效益,建设精品公司;全方面提升质量体系能力,从标准、技术、管理、操作、监督等维度,全面梳理所有的环节质量控制点,快速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
2023年公司铁、钢、材产量分别为705万吨、802万吨、85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5.2%、持平、增长19.9%。全年销售商品坯材998万吨,同比增长11.4%;实现营业收入390.14亿元,同比下降0.9%;经营成本381.32亿元,同比下降3.0%;盈利-0.17亿元,同比增加98.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9亿元,同比增加103.8%。2023年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公司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违章就是犯罪”“隐患就是事故”安全理念,持续夯实安全责任体系基础。2023年,公司安全形势稳定可控。
公司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绿色经营取得新成效。一是上下齐心,动员全体干部员工参与废气超低排工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厂区大气降尘同比下降明显,厂区及旁边的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二是坚持大力推进“极致能效”工程,实现节能3.64万吨标准煤、降碳9.47万吨。
公司通过系统策划“810”工程,产线万吨钢平台。通过组织机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智慧制造项目、操检维调一体化等管理变革,劳动效率大幅度的提高,公司运营质量明显改善。
公司坚持“产品结构转型升级不动摇”的高端化发展路径,树立“以市场为导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快产品转型升级速度,工业材、螺纹钢、板材等产品转型升级再上新台阶。
面对严峻的市场,公司眼睛向内、深挖潜力,各单位、各责任部门降本项目化、体系化运作,降本增效成效显著,最大限度地抵御了市场的下跌。
公司深化算账经营,坚持渠道为王,全年共引进67家供应商,缓解了本地资源短缺的保供问题。产销研团队始终秉承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为工作理念,通过成立8个IPD项目组,推动公司产品质量能力提升,切实解决客户的难点痛点,提升客户黏性及公司品牌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公司全面夯实设备体系管理,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推进事故“三减半”工作,在产量创新高的情况下,通过重大风险管控、薄弱环节攻关、强化检修过程管控、严控检修质量等措施,全年设备故障停机时间大幅度减少并创历史最优。
公司全面贯彻集团及中南绩效管理要求,推行“标准+α”绩效管理模式,建立以能力建设为目标、以对标“争先”为核心,由违规考核体系、绩效指标体系、超跑激励体系三大部分所组成的组织绩效管理体系,牵引公司营运、盈利、制造及成本控制四大能力同步提升,整体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2023年年初以来,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顶住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带来的下降带来的压力,总体持续恢复向好。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仍需巩固。中国钢铁行业也面临着下游需求减弱、整体效益下滑、生产经营困难等多重挑战,总体呈现“高产量、高成本、低价格、低效益”的状态。
未来几年,广东和广西等地的大量新增钢铁产能将陆续投放,建材总量将大幅度的增加,供应压力不容忽视,必将对华南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区域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格局将发生较大变化,区域外钢铁企业势必将目光投向广东地区,挤占市场占有率,北材南运的问题将更严重。因此,未来区域内市场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公司保持并巩固市场优势的压力较大。
围绕集团“全面对标找差,创建世界一流”管理主题,积极践行、深入推动“四化”“四有”,锚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目标。以“98135”三年战略发展目标为引领,体系化推进“567”系统工程,深化改革创新,发挥钢铁链长优势,融入区域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打造极致高效、极致成本、绿色低碳、创新引领的优特钢长材精品基地。
铁产量685万吨,同比减少2.9%。钢产量802万吨,同比持平。材产量844万吨,同比减少1.3%。烧结矿产量965万吨,同比减少2.1%。自产焦炭产量278万吨,同比减少1.34%。自发电量31.93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98%。2024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402亿元,同比增加12亿元。为确保完成2024年经营目标,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024年要逐步完善“三管三必须”责任体系,和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保障本质化安全。持续深化安全型员工队伍建设,落实好具有宝武特色的新型经营责任制和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做好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防范化解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治,坚决遏制较大事故的发生。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践行集团“三治四化”和“碳达峰碳中和”有关要求。持续推进“废气超低排、废水零排放、固废不出厂”工作,不断夯实中南股份绿色低碳根基,奋力将绿色打造成为公司高水平发展的鲜明底色。
“高效化”关乎企业能否持续做优做强,制造体系要聚焦能力提升,实现极致效率、极致稳定的生产局面。铁区要搭建满足日产铁1.95万吨的铁焦平衡生产组织体系,钢后要持续提高铁钢界面运行效率。轧材要逐步提升产线效率,提高轧钢有效作业率至90%。
2024年要继续坚持“一切成本皆可降,一切费用皆管控”的成本管控理念,围绕生产消耗指标,从管理、技术、操作三个层次,精细化成本管理,体系化、项目化推进降本增效工作。
一是发挥产销联动优势,产销研要一体化服务市场,坚持“四有”原则,强化敏捷经营能力,实现效率与效益双提升。二是坚持“深耕市场、顶层设计、渠道下沉”,追求量与质的突破。三是持续推进产品结构优化,提升精品材核心竞争力及盈利能力。
2024年要严格落实全面质量管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全面、系统、完整梳理产品制造所有的环节影响因素,完善全流程质量管理体系。从标准、技术、管理、操作、监督等维度,全面梳理所有的环节质量控制点,狠抓员工标准化作业,快速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
2024年要做实、做细、做强、做深优特钢模拟经营,加强产销研一体化管理,助推优特钢效益提升。一是聚焦中高端市场,促进产品转型再提速。二是快速改善产品结构,推进特钢行业标杆客户开发与合作,助力产品转型升级、盈利能力再提速。
2024年要继续坚持双基管理体系机制常态化运行,坚持双基管理体系机制常态化运行,坚持6S、三岗、全员改善三大工具应用,保持基层单元推进活力。树立主动管理意识,推进管理方法、业务程序、工艺流程的管理标准化。强化协作区域双基全覆盖,促进协作管理能力提升,公司基础管理再上新台阶。
广东钢材市场是充分竞争的市场,产品价格波动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冬季北材南下冲击市场行情报价;二是省内二、三线品牌产品低价销售对市场心态带来负面影响;三是国家大力推进非高炉炼铁技术示范,提升废钢资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废钢电炉工艺,两广、福建区域电炉产能得到发展,将对华南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区域市场供求关系将发生较大变化,区域市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应对措施:一是加强区域市场维护,加强与省内一线品牌钢厂沟通协同,共同维护区域市场健康;二是坚持渠道下沉,逐步的提升直供比例,提高重点项目销量;三是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和运用,努力开发高端产品客户市场,提升产品盈利能力;四是拓展“基地管理,品牌运营”的商业模式,推进省内钢铁行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升市占率,提高市场影响力;五是强化市场研判,提升市场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精准决策。
当前铁矿石需求仍强劲,进口矿价格仍将高位运行,矿石价格的高企给了钢厂带来较大成本压力。同时煤炭价格居高不下,资源仍偏紧。矿石和煤炭价格均处于高位,价格如果出现拐点,原料成本对钢材产品价格的支撑丧失,钢材市场行情报价回落幅度将会大于原料价格回落幅度,在两头市场行情报价回归正常水平窗口期内将也许会出现盈利一下子就下降局面。
应对措施:一是坚持两头市场低库存策略,降低跌价风险,保持快进快出,以紧贴市场;二是一直在优化和研发新工艺,加大废钢的投入,降低铁钢比,减少矿石用量;三是提升市场研判能力,实施策略性采购,提升采购端降本增效能力。
2024年,中美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有望从背离走向收敛,同时在我国宏观经济大盘、国际收支大盘和储备大盘的支撑下,人民币汇率整体有望震荡回升。但受部分复杂内外部因素影响,短期或面临很多压力,上半年贬值压力会更大些。公司铁矿石原料主要是依靠进口,结算币种主要为美元,且进口原料采购额远大于出口收汇额,人民币贬值对公司采购及财务成本形成较大压力。
应对措施:坚持汇率风险中性原则,灵活运用避险工具主动控制美元负债敞口、对冲汇率波动风险;强化汇率研判,适当利用市场机会操作;合理控制外币负债,保持月末外币资产负债端整体基本平衡;灵活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主动控制美元负债敞口,锁定固定成本;加强日常购汇的精细化管理;以出口收汇对冲美元负债风险。
12月中央经济会议对2024年货币政策定下“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的总基调。预计进入2024年,在外部加息周期步入尾声、掣肘减弱以及国内稳增长、防风险的诉求下,货币政策稳健宽松的基调未变,降准降息仍有一定空间。但受部分复杂内外部因素影响,美国降息的速度可能不及市场预期,或将维持一段时间的高利率。
应对措施:优化资金结构,合理配置融资规模与期限,及时作出调整投融资策略,多产品、多币种、多期限组合促进存贷利差下降,降低财务成本。
【原创】股市特别报道·公司行动丨近来上市公司密集回购 近60家公司“董监高”净增持
牧原股份: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100亿元–110亿元 同比扭亏为盈
韦尔股份:预计2024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加515.35%到569.64%
杭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15%
专家:财政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打造积极财政政策的“升级版”
杭州: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不再区分首套、二套住房,最低首付款比例统一为15%
专家:财政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积极打造积极财政政策的“升级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