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保险慢慢的变成了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种粮收入的核心市场手段和重要政策工具,但在快速地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制度不够完善、业务不够规范、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就成为农业保险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保险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逐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连续两年提及乡村振兴。
在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中,农业保险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助推器”、广大农民农业收入的“稳定器”,发挥着逐渐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和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金融手段。财政部最新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547亿元,支持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达1521亿元,为1.4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超5万亿元。
“全面乡村振兴对农业保险提出了新需求,农业现代化迫切地需要农业保险现代化。”业内专家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当前,需要明确农业保险现代化发展路径,推动农业保险转型升级和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真正发挥保险业在服务农业现代化中的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
让农民增收是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之一。此前,习多次强调,农民种粮能挣钱,粮食生产才有保障。
保险是稳定农民预期、降低生产风险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我国农业保险政策保障体系逐渐完备。2024年,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在全国全方面实施,加力稳定农户种粮收益,支持我国粮食产量突破1.4万亿斤;有序扩大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政策范围,助力提升大豆自给率。与此同时,中央财政通过实施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奖补政策,推动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增量提质,68亿元奖补资金支持西藏藏鸡、宁夏枸杞、陕西苹果、广东荔枝、贵州茶叶、湖北小龙虾等逾500种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助力构建大食物观下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农业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统筹农业风险是国家安全的基石。”中华保险公司战略规划部(保险研究所)副总经理吴学明表示,近年来,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风险管理重要工具,其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不过,必须要格外注意的是,农业现代化与传统农业有着显著差异,全要素生产率的全方面提升对于综合风险统筹的要求不尽一致,这使得当前农业现代化面临的风险管理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吴学明看来,乡村振兴的要义之一就是农业现代化,而农业保险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强化防灾减灾能力是重要一环。
值得关注的是,继202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抓好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升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后,2024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继续提出,要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期间,中央农村经济工作会议也同步召开。总的来看,为农业保险发展带来了较稳定的预期,为保险行业持续服务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的政策机遇。”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何小伟和记者说,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方面,保险业还有较大探索空间。因此,保险业应不停地改进革新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持续做好“三农”文章。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建议,逐步优化农业保险相关支持政策,引导保险公司加强风险减量管理;加强沟通与协作,做好灾害预警与监测;继续加大技术投入,加强对农业保险标的动态监测,不断的提高“保、防、救、赔”一体化服务能力。
记者注意到,在当前推进农业保险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精细化管理”“精准”等词汇被频繁提及。
2024年11月,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等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针对农险经营管理提出10项举措,对社会长期关切的农业保险经营问题进行了集中回应。
“《通知》的发布基于农业保险发展背景。”河南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晓涛对记者表示,自2007年正式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我国农业保险逐渐重要。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07年至2024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从51.8亿元增至1521亿元;提供风险保障从1126亿元增至超5万亿元;服务农户从4981万户次增至1.47亿户次。应该说,农业保险慢慢的变成了分散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民种粮收入的核心市场手段和重要政策工具。但在快速地发展的过程中,农业保险也出现了制度不够完善、业务不够规范、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推进农业保险精准投保理赔就成为农业保险高水平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保险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
记者注意到,《通知》的第一条便是“强化投保精准性管理”。李晓涛坦言,超面积投保、不精准承保、约定协议赔付、流程不规范等一系列投保问题在实务中是存在的,这样一些问题还会影响精准理赔、费率厘定等。
理赔是保险价值的重要体现。在理赔端,《通知》中也明确,“完善理赔机制和标准”“提高理赔服务质效”。对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庹国柱进一步谈道,对于农业保险理赔来说,要做到公平、合理和精准,要明确理赔标准;要有明确、科学、合理的损失鉴别判定技术规范;还要明确发生定损理赔纠纷后怎么办。
在当前推动农业保险高水平发展的过程中,全面激发农业保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关重要,“提标”“扩面”“增品”成为关键词。
“当前,农业保险与日益活跃的现代农业产业风险管理要求之间有一定差距。在产品体系化、流程规范化、经营精算化和风险分层分类管理方面,迫切地需要进行全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吴学明建议,首先,面对农业产业经营的多元化,包括个体农户、新型主体、社会化服务主体、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以及新生创业集体等全产业客户,农业保险需要全面适应这些不同主体的风险管理要求。考虑到当前农业产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较低,风险数据不完整且不系统,以及极值天气的风险规律尚未完全掌握,需要构建差异化且规范的风险保障方案。
其次,随着政策性产品的不断演进和商业性产品的加速供给,农业保险在产品供给体系化方面要实现提质增效。这涉及扩展农业保险的内涵和外延,服务于农业产业链、流通产业链、预制菜产业链、品牌产业链、饲料产业链、育种产业链以及期货服务链等多个角度,通过“保险+价值链”优化产品体系。
最后,要全面强化风险控制的专业化,包括风险区划、定价和损失量化管理,及单位风险的集聚、减量风险机制和风险分层工具的应用。同时,建立农险专业合同,对保险风险、操作风险、社会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以及跨周期调控等进行专业化管理。
在这一过程中,科技赋能将为农业保险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通知》提到,鼓励保险公司加大科学技术创新投入,推进无人机、遥感、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应用,加快标准化建设,提升承保理赔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保险业已经在行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保险业高质量服务乡村振兴蓝皮书(2024)》显示,2023年,保险公司在科技应用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近2.25亿元,大多数都用在空间信息技术、AI识别、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科学技术手段应用,构建农业生产、风险信息数据共享平台。
“农险精准承保与精准理赔离不开农险信息与科技的支持,承保机构还需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承保理赔的精准性与时效性。”李文中表示,下一步,应加大应收保费清欠力度,保障农险经营机构的合法权益,提升机构承保积极性,引导保险公司不断的提高业务水平,逐步提升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