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4日上午,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为主题召开新闻发布会。(南方周末记者陈怡帆/图)
14万余件,这是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1至11月共办理的公益诉讼案件数。其中,行政公益诉讼13万余件,民事公益诉讼1万余件。全国检察机关提出检察建议8.97万件,回复整改率达98.38%;提起诉讼8786件,99.64%得到裁判支持。
2025年2月2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张雪樵在“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这一数据。
自2014年10月十八届四中全会提起“探索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至今已历时十年。
发布会除通报2024年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成果外, 最高检同时发布了一批“公益保护的中国方案”典型案例,一个显著的特点是省级院自办案件,有助于破解系统性治理难题。
最高检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徐向春生在会上表示,“针对跨行政区划、多监管部门的‘硬骨头’案件,充分的发挥省级院办理有重大影响力案件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助于推动解决系统性公益损害问题。”
位于珠江流域上游、北盘江中游的光照湖,横跨贵州省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和安顺市的5个县,水域总面积7.5万亩,湖岸总长度超过80公里,是贵州省最大的人工湖。
2021年以来,光照湖库区存在大量违建钓鱼棚、趸船、水上餐饮等水上浮动设施,生活垃圾污水直排库区,导致库区水质总氮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破坏光照湖库区水生态环境。
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和法规规定,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海事等行政主管部门及属地政府分别负有相应监管职责。2021年后,贵州省水利厅曾多次组织执法检查和下发整改工作提示,但因为涉及跨区域污染、行政监管部门众多、行政职能交叉且监管层级不一,导致多年未能推动问题整改。
到了2024年6月13日,贵州省水利厅将该案线索移送贵州省人民检察院。贵州省人民检察院遂于2024年8月5日启动立案程序,抽调省市县三级院检察人员组成专案组,借助卫星遥感、无人机和快速检测等技术方法收集固定证据,后将相关线索交办案涉地检察机关。
2024年8月7日、15日,贵州省人民检察院与水利部珠江委、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生态环境厅、六盘水市政府等部门先后两次开展磋商。各部门分别制定光照湖水环境受损问题整治方案,分解细化整改措施开展整改。
其间,贵州省人民检察院针对调查中发现的公益受损问题,指导黔西南州、六盘水市和安顺市检察机关分别对属地政府和相关行政部门立案17件,磋商7件,制发检察建议12件。
最终,库区256个水上违建浮动设施被拆除,库区周边17户餐饮点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完成,部分水段监测也达到《地表水环境品质衡量准则》Ⅲ类水标准,同时行洪安全风险隐患消除后,贵州省检遂对该案作出终结决定。
评标评审是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标评审专家管理监督是否规范,事关国有财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
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在开展“国有财产保护专项”公益诉讼检察监督中发现,使用国有资金建设的工程建设项目中,评标评审专家存在违反法律法规情形。随后于2023年5月18日将相关线索交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人民检察院办理。
山南市院立案后调查发现,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山南市多名评标评审专家在履职过程中,存在多次依法应当否决的投标未提出否决意见等情形,受行政处罚次数超过2次的达十余人。涉及16个搬迁和扶贫等项目,投入的国有资金达2.7亿余元。其中,有的专家一年中受行政处罚和通报次数达8次。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多次受到行政处罚、处理的评标评审专家,应中止评标评审专家资格,重新参加入库培训,或者取消其评标评审专家资格,但上述评标评审专家在西藏自治区专家库中的状态仍显示为“正常”。
随后,山南市院与山南市住建局磋商并发出检察建议,对违法的评标评审专家作出处理,并推动相关监管文件出台,加强对评标评审专家的日常监督管理。
针对山南市院办案中评审专家监管中的问题,西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认为自治区相关行政机关存在未依法履职的情形。自治区人民检察院于2023年11月立案后,与自治区住建厅磋商。
在磋商会上,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指出全区招标投标疏于对评标现场的管理监督,未落实对专家评标评审情况实行记分制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要求,未及时对多次违法违规的专家采取中止、取消评标评审专家资格等行政处理等3个问题,提出依法立即处理违反法律法规行为,细化对评标评审专家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的可操作性等磋商意见。
自治区住建厅全面落实磋商意见。到了2024年1月2日,在西藏自治区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上,山南市10名专家资格被取消。西藏自治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工作专班打造了智能化招投标系统,减少人为干预因素。
4个月后,自治区住建厅印发《关于开展2024年度西藏自治区房屋建筑和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综合评标专家清理、增选与续聘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健全评标评审专家遴选、考核监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