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中国太保获8家机构调查与研究:公司已取得ABS和Reits的管理者资格不断拓展性价比更佳的信用类固收产品来源确保公司整体固收类信用资产维持良好的风险水平(附调研问答)_经典案例_米乐米6,M6平台官网下载,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下载
中国太保获8家机构调查与研究:公司已取得ABS和Reits的管理者资格不断拓展性价比更佳的信用类固收产品来源确保公司整体固收类信用资产维持良好的风险水平(附调研问答)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经典案例

中国太保获8家机构调查与研究:公司已取得ABS和Reits的管理者资格不断拓展性价比更佳的信用类固收产品来源确保公司整体固收类信用资产维持良好的风险水平(附调研问答)

2024-10-08 经典案例

  中国太保601601)9月18日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公司于2024年9月18日接受8家机构调研,机构类型为海外机构、证券公司。 投资者关系活动主要内容介绍:

  问: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对金融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请问公司在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过程中,将怎样贯彻落实好三中全会精神,并有何具体规划和举措?

  答:长期以来,中国太保从始至终坚持稳健经营理念,聚焦主责主业,推动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同时通过改革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慢慢地加强公司治理效能和长期竞争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基调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给保险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新的要求。为此,公司将着力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期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美好生活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具体举措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增强核心功能,积极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 第一,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做好科技金融和绿色金融。公司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重点领域,打造覆盖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及科技公司日常经营的保险产品体系,上半年科技保险保费收入超50亿元,在生物医药领域累计承保药物临床试验超1,200个。服务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公司聚焦清洁能源、绿色交通、低碳技术等领域需求,创新生态碳汇和碳资产相关首单产品30余款,上半年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超340亿元。同时,公司发挥“耐心资本”优势,致力于为科学技术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提供更多资金支持,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 第二,坚持金融为民理念,做好养老金融和普惠金融。公司构建“养老金管理+养老保险+康养服务”的体系,支持银发经济发展。目前公司养老金管理规模超7,300亿元;在13个城市落地15个高品质养老机构项目,储备床位1.6万张;在近50个城市建设智慧养老体验中心,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公司参与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承办的大病、长护、惠民保等各类社保项目惠及人群超2.4亿人次;连续四年主承“沪惠保”,前三年累计赔付超17亿元。公司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保险提质扩面增效,提供广覆盖、多品类、深保障的三农保险服务,上半年,农险保障惠及农户近116万户次。 另一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推动中国太保做强做优做大。 第一,纵深推进寿险“长航”转型,铸就价值增长持续驱动力。长航转型以来,公司全力推动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外延式发展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转变,业务模式由以销售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管理方式由行政化向市场化、专业化转变,已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单季新业务价值正增长。下一步将继续深化队伍改革,提升全险种销售能力,优化产品结构,提升组织活力,做实赋能型总部和经营型机构,实现价值和利润的持续健康增长。 第二,产险业务深化新领域创新布局,逐步提升精细化管理上的水准。多年以来,太保产险从始至终坚持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确保业务品质的基础上,业务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态势。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将聚焦发展的可持续性,充分挖掘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中新型风险需求,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特征和精准定价研究,提升风险减量管理能力,推动业务结构与品质持续优化。 第三,投资业务深化“大局观”,持续优化资产负债匹配管理。 进一步健全与负债特征相适配的跨周期资产配置体系,建立以负债成本率为核心的成本约束机制,构建以风险为导向的资金运用管理机制。公司将逐步加强产品创新和投研能力建设,以更宽广的市场视野和更长远的投资布局,优化权益配置和另类投资,提高长期绝对收益。 第四,快速推进数智化转型,构建发展新引擎。公司基于“数智太保”建设蓝图,促进业务与科技深层次地融合,赋能客服、客经、风控、理赔、投研等保险经营价值链。基于近千亿参数的保险大模型,将进一步深化寿险代理人智慧助理、车险在线理赔助手、健康险理赔审核助手、审计数字劳动力等场景赋能应用。 第五,加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注入发展新活力。公司推动管理人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改革的制度化、长效化,完善市场化人才引进和企业化管理,加强薪酬与业绩联动,实行灵活高效、形式多样的激励约束机制。快速推进人才专业化、年轻化,开展“青训营”、“见习总监”、管培生等培养机制,造就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 面向未来,公司将以融入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己任,深入推动“大健康”“大区域”“大数据”战略,持续深化改革,逐步提升关键领域突破能力和产品服务供给能力,打造内涵式发展、特色化经营和精细化管理示范标杆,走稳走深走实中国太保高水平发展之路。

  问:今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对上市央企提出市值管理考核要求,7月中旬,上海市国资委召开了市值管理工作座谈会,支持和引导上海地方国企,发挥长期资金市场机制功效,推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是不是能够理解为市值管理将纳入公司今年考核?公司对加强市值管理有何具体举措安排?

  答:上市公司的市值是上市公司治理水平、经营业绩的重要标尺。随着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有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市场关注度也在逐步的提升,我们理解这是对金融行业新时期高水平发展的要求,也反映了市场对公司坚持市场化发展趋势的期待。一直以来,中国太保格外的重视市值管理,高度关注投资者回报和基于公司可持续价值增长的市值表现,注重提升资本运营效率和回报水平。 近期,主管部门对公司的市值管理提出最新的工作要求,包括细化市值管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聚焦公司价值管理要求,通过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经营三个方面,实现股东价值和公司价值最大化。其中,价值创造是基础,要通过优化公司治理、创新发展模式等价值创造手段实现企业内在价值最大化;价值实现是目的,要通过投资者关系管理、媒体关系管理等价值实现方法将内在价值清晰、准确传递给长期资金市场;价值经营是手段,即通过并购重组、激励约束等价值经营工具,确保市场价值和内在价值相匹配。 面向未来,公司将坚持做强公司经营基本面,以科学、清晰和可行的战略规划与实施,推动企业内在价值的可持续增长,夯实市值管理基础。同时,公司将坚持投资者导向,以及诚实、诚信的市场沟通,准确传递信息,展示公司投资价值,推进与公司长期发展的新趋势相匹配的市值表现。公司将保持稳健分红水平,积极与全球投资者共享公司长期发展红利,实现公司与长期资金市场的双向赋能、相互成就。

  问:目前长航转型二期推进情况如何?关注到近期寿险管理层有所变化,请问如何展望寿险公司的中长期战略及目标?

  答:公司从2022年全面启动寿险长航转型,其中长航转型一期工程重点以“芯”基本法为先导,启动外勤转型,打造太保职业化、专业化、数字化的销售团队,持续提升客户经营水平。总体看,“长航”转型一期成效逐步显现,公司经营业绩呈现良好发展形态趋势。新业务价值实现较快增长;队伍质态持续优化,核心人力产能、收入稳步提升;同时,价值银保、职团开拓业务的价值大幅度增长,价值贡献稳步提升;业务品质持续优化,保单继续率同比大幅度的提高。 公司长航转型二期自2023年7月启动以来,与一期工程有效衔接、巩固深化、接续推进。长航二期工程聚焦“多元渠道经营、全面运营支撑、战略管理闭环”三大主线,实现客户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最大化,推动“长航行动”各项转型举措从“塑型”到“成型”。具体来说: 首先,是1+X多元渠道经营:发挥以代理人渠道为核心的多元渠道布局优势,实现各渠道高质量精细化管理。其中,代理人渠道以队伍成长为核心,提升队伍产能、发展绩优组织、夯实主管能力,实现个险高质量发展,发挥价值贡献压舱石的作用。银保渠道坚定价值路线,打造与银行深层次地融合、以客户为中心的银保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新模式,成为寿险价值贡献的第二支柱。此外积极探索职团开拓等多元赛道,助力寿险价值贡献。 其次,是全面运营支撑:一是完善客户中台建设,基于客户旅程实现客户分层分类,将产品和服务有机融合,提高营运效能,提供优质客户体验;二是围绕资产负债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营运偏差管理,基于公司价值创造来管理升级;三是重塑合规风控价值赋能体系,提升公司科技建设水平,助力公司高效运营,形成包含风险管理与科技赋能的完善基本的建设;四是深入推动“客户中心、敏捷进化、价值创造”活力组织建设,持续激发组织活力、释放组织效能。 第三,是战略管理闭环:为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将搭建从战略规划、资源配置、评价反馈三位一体的战略管理闭环,加强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的有效融合,探索战略新机会、拓展战略新路线,最终实现以战略引领强化价值创造。 从长航转型目标来看,公司既重点围绕内含价值、新业务价值、净利润、营运利润等经济价值目标,也重视对以上描述的目标趋势性、可持续性产生影响的细化指标。例如,代理人队伍方面,我们既关注队伍的持续稳定增长,也关注队伍的产能、收入、销售产品结构等,更好实现量质并举。同时,我们也关注银保等其他多元渠道价值增长的可持续性以及价值率水平,这些都将是公司价值、利润健康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此外,未来在时机成熟时,我们也将考虑逐步将NPS、ESG发展水平等社会价值指标纳入转型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公司的转型成效。 最近寿险管理层的变化,标志着太保寿险已顺利、平稳的实现了管理团队的新老交替。新的管理团队,将坚持公司战略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坚定不移地持续推动长航转型,深入落实转型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促进公司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从集团层面来讲,也将进一步发挥综合优势和协同效能,更大力度的赋能支持寿险业务发展。

  问:上半年,公司月均代理人人数和6月末代理人人数均为18.3万人,总人力拐点是不是已经出现?“芯”基本法推出已有两年,监管可能推出代理人渠道“报行合一”,公司是不是会考虑调整基本法?

  答:今年以来,太保寿险代理人渠道发挥“芯”基本法的机制作用,牵引队伍行为持续优化,招募人力同比提升,新人留存和整体人力平台趋于稳定。 在具体管理中,公司认为,核心人力是队伍常态经营和管理的基准,核心人力的质态稳固是代理人队伍基盘稳定的重要的条件。 2024年,公司结合经济发展形势、社平收入、队伍产能等综合因素,提高了核心人力业绩规定要求,在此基础上,上半年核心人力企稳增长0.8%,取得积极成效,更坚定了公司推动队伍高水平发展的信心。 “芯”基本法自2022年1月实施以来,重塑并有效牵引队伍行为转变,牵引队伍产能和收入提升。面向未来,公司将积极做出响应、认真贯彻落实监督管理要求,以及“报行合一”等政策要求,持续对“芯”基本法做评估复盘和优化完善,以更好适配队伍发展,更好落实政策导向,前面提到的业绩标准更新也是其中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在队伍经营方面,公司持续推进常态化优增优育,持续改善代理人队伍结构,以队伍的年轻化来促进客群的年轻化;通过新人分段培育模式,完善募育留升一体化闭环;同时优选重点机构,开展优增新人孵化。总体来说,多措并举推动队伍内质升级和核心队伍规模有效增长。

  问:公司在寿险业务的银保渠道取得了非常亮眼的增长,想请管理层给我们分享一下怎么样看待“报行合一”之后银保渠道的机遇?太保寿险对于银保的业务规划和经营目标是什么?

  答:公司认为,“报行合一”以及“一个网点最多与三家险企合作的限制放开”等一系列政策,有助于行业聚焦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推动行业不断的提高产品竞争力和服务的品质,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太保来讲,公司银保也将持续精进专业,充分的发挥头部险企的总实力,铸造高质量的服务体系,不断的提高核心竞争力,与银行实现深层次地融合,共同服务客户多样化的保险综合需求。 具体讲,公司将从始至终坚持价值主线,慢慢地加强银保业务发展动能,持续提升渠道的价值贡献占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发挥战略聚焦的优势:在发展区域上,公司将持续深耕中心城市,特别是省会城市及其他重点城市,发挥聚焦优势,扩宽发展空间;在银行合作上,聚焦战略合作银行,推进“一行一策”,促进行司双方的深度协同共赢。 二是进一步发挥产品服务的优势:公司已形成金三角产品+服务体系,全方位满足客户财富管理、健康、养老需求。银保在公司大健康服务体系中,建立了专属的“健享家”客户俱乐部,为银保客户提供更优质的增值服务;同时,“太保家园”高端养老服务,也是公司产品服务重要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发挥队伍能级的优势:公司坚持“客户是出发点、产服是切入点、队伍是落脚点”,坚定做好队伍的优建、优管、优训,打造高素质、高产能、高绩效、高留存的四高队伍。上半年,银保队伍人均期缴产能已经达到主要同业市场领先水平。

  问:太保财险综合成本率有进一步的改善,请管理层分析一下改善的驱动因素?管理层认为综合成本率长期在怎样的水平是较为合意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公司将实施哪些举措?

  答:今年上半年产险承保综合成本率为97.1%,同比优化0.8pt,从驱动因素来看,一方面受益于公司加强车险费用管控,车险费用率下降;另一方面来自于公司对高成本领域重点攻坚,健康险、责任险等权重险种的赔付均有一定改善。具体来说: 健康险方面,公司持续推进业务结构优化,一方面加快分散型健康险业务发展,如中高端商业健康险,提升优质商业性健康险业务占比;另一方面加强政策性健康险管理,强化项目评估和选择,严格业务承保条件,坚决剔除和置换高风险业务;同时深化智能风控体系建设,加强线上化、智能化医疗过程管理和业务理赔预警,严格医疗打假防渗漏,不断完善健康险精细化管理水平。 责任险方面,公司着力推动优质责任险领域布局,加快高风险业务清理,强化重点项目常态化管控,实施成本监控及一对一改善辅导,同时紧抓平台业务管理和应收管理等重点,把好入口关,控好出口关,推进责任险业务品质改善。 关于综合成本率的管控,公司在产险经营中始终聚焦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品质优先,注重有效益的增长。面向未来,公司将继续强化战略考核牵引,持续提升专业化能力和集约化管理水平,深化体系化风险减量服务,以科技赋能降本增效;进而实现综合成本率保持与主要同业相协调的水平。

  问:预定利率将于9月1日开始下调,对此,公司寿险产品发展策略将有何调整?分红险产品的目标占比是多少?

  答:随着预定利率下调和宏观环境的变化,寿险行业原有热销产品已无法充分满足客户需求,人身险需求市场正逐步转向分红型和保障型产品,这也是公司未来发展的目标。目前中国保险市场的需求端、供给侧及相应监管政策仍在持续发生变化,从远期来看,分红险占比有望超过50%。公司将继续观察所处市场环境变化,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产品策略。 多年前中国太保的储蓄险曾经一度以分红型产品为主,积累了丰富的分红险销售管理经验,为后续分红险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底开始,公司在代理人渠道逐步推动分红型产品销售,今年上半年新保保费同比增长约五倍,目前绝对金额相对有限。未来,公司将持续加强分红险产品销售培训,提高分红型产品供给能力,满足客户需求。

  问:市场利率和预定利率下调后,公司的整体产品结构目标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推进举措?可以通过哪些指标来跟踪了解公司产品结构的变化进展?

  答:截至上半年末,公司存量业务打平收益率低于2.5%,主要原因是,2013-2016年间,公司销售了大量保证利率为2.0%的产品,有效降低了公司的负债成本。 产品结构目标与客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息息相关,短期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公司认为,多元化产品结构是公司实现价值目标、应对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因素。多年来,公司持续构建覆盖分红型、保障型等多元类型产品的供给能力,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风险保障需要。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开展分红险销售培训,发挥分红险销售管理的历史经验,推进分红型产品销售。从公司角度来看,我们较为关注发展速度的行业可比,包括分红险增速的行业可比性。

  问:2022年第三季度起,公司新业务价值连续双位数增长,面对去年和今年预定利率切换导致的一定程度的高基数,如何展望2025年新业务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率的变化趋势?

  答:从新业务价值率来看,行业整体分红型产品较传统型产品的新业务价值率略有下降,但公司持续拓展新业务价值率相对较高的保障型业务占比,预计两者的影响可以相互抵消。 从新业务价值来看,公司具有多年累积的成熟的分红型产品销售管理经验,能够有效推动业务可持续发展,因此,展望2025年,公司对新业务价值增长充满期望。

  问:2024年上半年寿险合同服务边际较上年末增长2.7%,扭转了近年来微幅下跌的趋势,主要原因?如何预判未来2-3年合同服务边际的变化?

  答:2023年上半年寿险CSM余额同比增长0.8%,今年上半年多增加出的1.9%中,NBCSM增长贡献约0.5%;营运偏差及其他约1.3%,其中主要为投资成分偏差(如退保偏差)和VFA方法下利差贡献增加。新会计准则下,CSM需要吸收投资成分偏差,分红、万能利差等,短期投资波动对CSM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按中性假设,预计未来2-3年公司CSM将微幅增长。

  问:截至6月末,太保寿险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21%,较上年末增长4pt,目前是否处于满意的水平?未来如何保持或提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

  答:上半年,太保寿险完成第二期无固定期限资本债券发行工作,加上内在资本累积,太保寿险核心偿付能力同比提升4pt至121%。理想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水平,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及业务发展、投资管理等带来的资本需求,既能满足监管要求,确保公司正常运营,又能为公司的未来发展预留一定的资本空间,提升公司把握市场机会及抵御风险的能力。现阶段,随着利率下行,负债端浮动收益产品和资产端权益型投资资产占比将有所上升,太保寿险的偿付能力还有进一步提升空间。公司将不断激发内源性资本补充能力,提高产品价值,提升偿付能力水平。

  问:全球气候风险持续提升,自然灾害频发,损失金额攀升,为各国政府、民众和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公司认为,商业保险公司在应对气候风险变化方面,可以有哪些作为?

  答:现在气候风险不仅是保险业,也是全球社会面临的重大风险。近年来,气候风险加剧,极端天气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由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3,454.5亿元,其中90%以上由洪涝、台风、干旱等气候相关因素引起。根据瑞再统计,2023年,全球与保险相关的自然灾害损失达1,080亿美元。针对这些气候风险,公司管理层高度重视,较早启动应对气候风险工作,其中,一是完善气候治理体系,二是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三是创新气候保险产品,四是加强投资组合碳管理。 治理体系方面,公司较早建立了覆盖全系统的ESG治理架构,把“应对气候变化、助力双碳目标”作为重要议题纳入集团ESG三年规划,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优先级。在集团董事会下设立ESG专业委员会,在管理层设立专门的ESG工作执行委员会,在各分支机构建立相应的ESG组织架构。同时对绿色保险、低碳转型相关管理,实施考核指标牵引。 风险管理方面,将气候风险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并持续完善相关风险评估标准和管理措施。自主研发智能风控平台,实现对台风、暴雨等11类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与灾害预警,提升公司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积极为客户提供风险减量服务,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气候保险产品方面,聚焦气候应对、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生态碳汇等领域,推出多样化产品与服务。上半年,公司绿色保险保费收入超340亿元,同比增长近13%,尤其是在巨灾保险方面,上半年公司向社会提供巨灾风险保额超5,000亿元,为全社会应对气候风险提供了有力的保险保障。 加强投资组合碳管理方面,在行业率先遵循通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HGProtocol)碳核算原则和碳核算金融联盟(PartnershipforCarbonAccountingFinancials,PCAF)碳核算标准,对资产组合的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进行测算,覆盖股票、债券、基金等多种资产类别,为衡量公司资产端面临的气候风险提供参考。研发ESG评级分析系统,加强高碳资产识别、统计分析与跟踪监测,提高高碳资产管理能力。努力探索尽责管理模式,推动高碳企业实现绿色转型。从应对气候风险的挑战而言,商业保险公司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监管机关已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中国太保希望能够发挥行业先行者作用,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作出太保贡献。

  问:受投资业绩推动,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7.1%,公司上半年投资端能够取得良好业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展望三季度及下半年的投资业绩和净利润可持续性表现?

  答:新会计准则下FVTPL类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上半年,股票市场先扬后抑,公司坚持加强权益资产配置的主动管理,积极把握结构性机会,权益资产投资业绩表现显著超越市场,叠加利率下行带来的债市上涨,FVTPL类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增长,带动总投资收益率同比提升0.7pt。同时,公司长期聚焦股息价值策略,计入FVOCI类的股票资产基本以高股息为主,上半年,面对市场波动,公司适时增加了高股息资产的配置比例,推动综合投资收益率同比提升0.9pt。 证券资产的价格围绕价值持续上下波动是资本市场的基本规律。中国太保的投资价值链是包括战略配置、年度配置、战术配置、委托管理、类属资产管理和个券管理的完整链条,中国太保投资管理的核心能力在于长期的逻辑、价值的先觉、稳健的坚守和责任的内化。公司坚持以穿越周期的战略配置,实现经风险调整后的长期回报,以有纪律性且适度灵活的战术资产配置,增厚阶段性收益,熨平短期市场波动,使公司的投资收益保持在战略资产配置所预期的长期均衡水平,有力支撑净利润的可持续性。 受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影响,保险公司的净利润预期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剔除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影响,从营运利润角度看,预计今年及未来2-3年,公司营运利润仍将保持微幅增长。 全年净利润表现除受资本市场短期波动的不确定性影响外,大灾对产险业务的影响也具有不确定性。目前,公司寿险业务营运偏差表现较为稳定且部分项目具有持续向好趋势。综合前述情况,公司将努力维持全年净利润在合理增长区间。

  问:上半年,公司总投资收益大幅增长46.5%,可否拆分一下,其中正贡献较大的公允价值变动主要是股票还是债券的贡献,各自的贡献占比是多少?

  问:如何看待下半年及未来一段时间的宏观经济表现?基于此,公司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是什么?

  答:中国太保的业务集中在国内,对公司来说资产端和负债端都与中国经济息息相关。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GDP同比增长5%,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内在韧性和增长潜力。展望下半年,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和严峻,预计会对经济增长和投资者风险偏好造成影响。 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期,产业转型和发展模式进化所面临的问题,还将延续较长时间,新质生产力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潜移默化的推动消费升级,进而促进多元领域投资增长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为了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和高质量的发展,预计国内的宏观政策还将持续加力并寻求合力。财政政策将强化减税降费的力度,落实长期国债发行后的实际运用,以及以旧换新等举措。货币政策根据国际形势可能会进一步降准降息,保持宽松的基调。以上都会有助于我国的经济在十四五期间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在统筹化解有关风险的同时,逐步实现预期的经济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转型和绿色发展。 基于以上判断,预计今年下半年中国的资本市场还将维持平稳震荡的格局,同时也不排除会孕育新的结构性机会。市场利率中枢将保持总体下行的趋势,但会伴随阶段性波动。 中国太保坚持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稳健投资和责任投资的基本理念,以保险资产负债管理的长期可持续为基本前提,围绕夯实逻辑、精细运作、严控风险、穿越周期的工作思路,继续推进和落实精细化的哑铃型资产配置策略。一方面,近年来,公司不断加强长期利率债的配置,进而降低资产负债久期匹配风险。另一方面,公司聚焦优质的公开市场权益资产、非公开市场的另类资产,以及创新型的固收和类固收投资,在有效稳固净投资收益率的基础上,使得经过风险调整后的长期投资回报能够持续超越相对刚性的长期负债成本。

  答:近年来,随着公司持续加大长久期利率债配置,整体资产负债久期缺口一直处于稳定下降状态。今年上半年,寿险固定收益资产久期还在持续提升,大概提升了一年左右,资产端久期目前超过10年。从负债端来看,当前长期产品仍较受市场欢迎,负债端久期也在增长,经测算,与资产端久期增长基本相等。考虑到数学模型原因,由于负债端久期更长,对利率的敏感度高于资产端,因此最终调整后,今年上半年资产负债久期缺口略增加半年左右。 如考虑分红、万能业务对利率风险的损失吸收作用,则有效久期不足当下修正久期缺口的一半。总体而言,公司的资产负债久期缺口比较稳定,符合管控预期。

  问:公司的地产行业及城投债相关的敞口水平是多少?公司针对信用风险有何管控措施?

  答:中国太保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很多问题上做好预先准备。在大家看到市场显现信用风险之前,公司已经做好充分准备,包括建立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理框架,建立集团统一的信用评级和信用风险管控的主标尺。实现集团内不同主体都能按集团统一的信用评级标准、指标体系、系统来统一操作,最大限度的集约化管理集团的信用风险管理专业人员,使整个集团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实现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形成集团统一的固收主体以及债项的评级结果。 目前公司的信用产品持仓行业分布非常广泛,具有比较好的分散效应,且公司历史上也一贯严格控制房地产行业风险敞口。 过去几年公司在民营房地产领域是非常审慎的,比较早地及时退出了相关领域的投资,现在公司在该领域的风险敞口非常小。 同时公司也关注到国家政策正在持续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地方债务风险管控,公司将会根据国家监管的要求,坚持公司投资理念,密切跟踪地方政府的债务信用风险环境变化,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选择合作对象。总体来看,公司认为,自身持仓的偿债主体综合实力普遍较强,信用风险管控情况良好,在中期业绩披露材料中,公司充分展示了固收产品信用评级的持仓比例,可以看到,公司始终保持着比较好的评级水平选择,未来,公司也将坚持信用不下沉的基本策略,强化创新型固收产品运用。比如,近两年来,公司已取得ABS和Reits的管理者资格,不断拓展性价比更佳的信用类固收产品来源,确保公司整体固收类信用资产维持良好的信用风险水平,为公司净投资收益率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收益基本盘。

  答:有关公司在H股的发行股本相对较小,易触发披露阈值,有关投资在公司投资资产及权益资产中的占比很低。中国太保在能源行业的投资与国家战略导向保持一致。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总体能源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对能源价格、电力市场、新能源消纳及碳排放等领域都做出了相关部署。公司深刻认识到能源安全和绿色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信在一系列中央改革措施的作用下,能源领域的优秀公司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保障高质量发展,相关企业的长期价值将得到更好的体现。 中国太保一直重视投研团队建设,持续推动投研团队管理模式的迭代和进化,已形成以产业链为基础的专业投研小组,从各自专注的行业领域,通过深度的基本面研究和分析,结合充分讨论和审慎评估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股息率水平、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竞争壁垒、公司治理以及行业前景等,能够全面且系统地评估企业,寻找和发现产业投资机会及标的,进而构建能够穿越周期的投资组合。 公司在行业配置和品种选择方面一直保持适当的多元化,通过分散投资降低投资组合的波动风险,提升整体的风险收益比,因此,公司整体组合的表现将取决于长期价值的增长,而非个别品种的短期涨跌。公司将持续保持对能源行业发展趋势和公司基本面的研判和追踪,对投资组合进行动态调整优化,以实现整体投资组合持续稳健的业绩增长,进而符合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收益目标和风险约束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