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querynum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database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14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tmt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3

Deprecated: Creation of dynamic property db::$Sql is deprecated in /www/wwwroot/fladme.com/inc/func.php on line 1454
交通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_答疑_米乐米6,M6平台官网下载,米乐m6官网登录入口下载
交通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经典案例 > 答疑

交通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09-27 答疑

  本集团以“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世界一流银行集团”战略目标为引领,在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中持续打造四大业务特色,把绿色金融作为全集团业务经营发展的底色,以上海主场建设和数字化转型为战略突破口,持续优化信贷结构、推进产品创新、加大资源投入、强化服务能力,保持稳定的发展质量,总实力逐步提升,达成战略推进阶段性目标。

  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服务扩内需促销费,稳步提升普惠金融业务发展质效。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和涉农贷款余额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9.38%、24.80%,较2020年末增长159.99%、54.94%,普惠型小微企业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6.51%,是2020年末的2.3倍。全年个人综合消费贷和个人经营贷增量达历史最高水平。

  积极服务产业链供应链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逐渐增强贸易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能力。2023年贸易融资发生额(1.5万亿元)、产业链金融业务量(5,777亿元)分别是2020年的2.4倍、2倍,全年跨境人民币收付量(1.9万亿元)是2020年的2.5倍。跨境业务收入是2020年的1.6倍。

  紧跟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引导金融资源向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领域聚集。重点围绕服务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先进制造业、科学技术创新、传统产业升级等领域,优化客户结构和资产结构。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1.2%;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贷款、“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贷款、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分别为31.12%、73.95%和39.54%。

  积极践行金融为民的发展思想,打造财富管理全链条经营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财富管理需求。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管理的个人金融实物资产(AUM2)较上年末增长8.23%,较2020年末增长28.21%。客户拓展和潜力挖掘持续深入,中高端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9.06%,较2020年末增长39.22%。集团打理财产的产品余额较上年末增长7.91%,较2020年末增长19.06%,净值型理财产品占比较上年末提升4.62个百分点,较2020年末提升42.19个百分点。

  本集团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打造业务特色全过程,持续加大服务绿色低碳转型力度。完善“2+N”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授信管理,推动绿色智能识别和ESG评价体系建设。结合绿色发展场景,形成绿色信贷、绿色投行、绿色普惠等产品集成方案,落地绿色租赁、产业投资等绿色金融创新服务。报告期末,绿色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9.37%,较2020年末增长126%,投资绿色债券余额较上年末增长68.66%。交行绿色金融发展案例成果被收录进《首届碳博会绿色低碳案例集》。

  持续推动创新突破,将上海主场打造成为集团的创新策源功能区。报告期末,上海市分行一般存款市场占有率和一般贷款市场占有率分别较上年末提升0.17个百分点、0.21个百分点。服务上海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市区两级重点项目合作覆盖率较上年末提升13.76个百分点。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功能提升,全年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同比增长32%,各细分市场交易排名保持活跃交易商地位,上海清算所代理清算业务市场排名第一。以信用就医、科技金融、交政通、消费、养老等领域为重点,形成一批主场创新引领、全行转化推广的示范成果,带动创新业务在全行落地生根。

  加快建设数字化新交行,促进科技与业务深层次地融合。报告期末,数字化转型投入力度持续加大,金融科学技术人才占集团总人数8.29%。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支撑能力持续提升。聚焦零售先行打造数字化经营体系,一体推进企业级架构、业务中台和产品工厂建设,零售信贷和“交银易付”企业级架构项目落地。个人手机银行、企业手机银行和企业网银推出新版本,云上交行与物理网点高效联动,普惠型小微企业线上获客占比已超过八成。AI在客户服务、产品推介、风险防控等场景的应用持续深化。加速布局数字新基建,深入推动“强基、筑网、上云、固核”,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按最高标准投入运营,异地数据中心建设加力,基础设施“云化”提速,分布式云计算新一代架构加快落地。

  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信贷投放总量增、结构优。报告期内,集团公司类贷款较上年末增加4,681.80亿元,增幅9.94%。其中,制造业中长期、绿色信贷、涉农贷款增幅分别是39.41%、29.37%、24.80%,均明显高于集团贷款平均增幅。

  服务国家战略,支持重点区域发展。报告期末,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三大区域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86%,增幅较集团贷款平均增幅高0.79个百分点;三大区域贷款余额占比53.84%,较上年末提升0.39个百分点。

  全力打造业务特色,科技金融与产业链金融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1.20%,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1.12%,在对公贷款中占比较上年末提升2.56个百分点;产业链金融业务量同比增长21.20%。

  持续优化对公客户分层分类管理,搭建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体系。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对公客户总数较上年末增长8.18%。

  集团客户方面,加大对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绿色发展、数字化的经济、农业强国等国家战略的服务与支持力度,建立全集团一体化协同服务体系,持续优化集团客户服务政策和授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和经营合力。报告期末,集团客户成员9.75万户,较上年末增加9,650户。政府机构客户方面,热情参加数字政府建设和城市数字化转型进程,助力提供便捷化政务服务,打造智慧政务产品体系。报告期末,政府机构客户7.70万户,较上年末增加2,944户。小微基础客户方面,进一步推行“网点管、线上管、远程管”,搭建新一代外呼系统,强化数字化批量金融服务支持,提升线)协同服务质效。报告期末,小微基础客户244.47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8.88万户。

  以数字化思维深耕场景建设,在医疗、园区、央企司库、跨行资金管理等细致划分领域成效显现。信用就医已先后在上海、南京、大连、广州、昆明等82个城市上线,通过“先诊疗后付费”新模式,解决人民群众就医排队难题。以“收款”“对账”为核心,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服务方案,在园区场景、电力缴费等领域形成特色,智慧金服平台累计签约客户突破13.85万户,较上年末新增2.72万户,收款结算量19,857.51亿元,同比增长121.11%。积极服务央国企司库体系建设,基于客户账户可视诉求业内率先推出账户监控服务。聚焦企业财资管理信息化建设领域,推出跨行资金管理系统,集中解决企业在跨银行资金管理方面的痛点、难点。

  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强化对小微首贷户、信用贷、科技型小微企业、小微制造业企业等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普惠金融和乡村振兴统一品牌——交银展业通、交银益农通,实现线上标准化产品与场景定制产品双轮驱动。持续优化业务流程,推进远程音视频核实、抵押登记直连直办、集中贷后监控管理等应用。聚焦客户薪、税、人、事经营痛点,免费提供交薪通数字化平台,助力企业转型升级。逐渐完备考核激励与资源保障机制,推动“全员做普惠”。强化科学技术赋能,夯实数字化风控体系,加强贷后管理,强化合规经营,严守风险底线。

  报告期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5,902.7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38%;有贷款余额的客户数34.1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6.51%。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累放平均利率3.43%,同比下降32个基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0.70%,较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全行2,780家营业网点为小微公司可以提供融资服务。

  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战略机遇,持续开展“百核千链”专项活动,聚焦央国企、战略客户、地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等重点客群,加大制造业、科学技术创新、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助力实体经济强链补链延链。加大交行自建“智慧交易链”平台迭代优化和市场推广,持续推进与核心企业及第三方供应链平台系统对接,打造产业链金融数字化场景化服务特色。丰富“秒级”融资产品线,不断的提高服务效率,优化客户体验,增强业务发展数字化水平。报告期内,产业链金融业务量5,776.85亿元,同比增长21.20%。服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4.73万户,同比增长79.79%。

  积极对接科技强国战略,加强产融对接,发挥集团全牌照优势,为科技型公司可以提供多元化接力式的全生命周期金融理财产品和服务,坚决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聚焦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等重点客群,构建服务科创企业“八专”机制,推出“交银科创”品牌,打造涵盖“股债贷租”四大产品体系和“链圈园”三大场景生态的专属服务方案。围绕普惠科创企业不同生命阶段,提升线上化融资服务水平。报告期末,科技金融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41.20%;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31.12%;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83户,市场覆盖度39.26%,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55.41%。

  持续强化全量客户全量产品,打造最具创新基因的投资银行。报告期内,承销NAFMII口径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3,018.8亿元。服务科技金融战略,为科技型公司可以提供票据承销、并购、股权投资等服务358.9亿元,同比增长126.7%。推进设立交银科创-上海科技金融母子基金,以股权投资服务科技型初创企业,前置客户触达阶段。服务绿色发展的策略,绿色债券承销、绿色并购、绿色股权投资业务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全年落地绿色金融投行业务384.5亿元,同比增长107.6%,受邀作为成员单位加入人民银行与证监会联合组建的绿色债券标准委员会。满足房地产企业合理直接融资需求,承销房地产企业债券135.9亿元,同比增长56.5%,用好民企债券融资、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W创设等多元化产品组合。塑造数字金融发展新优势,持续迭代升级“蕴通e智”顾问系统。主承销银行间市场首批混合型科创票据获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助力科创中心建设“优秀奖”。

  个人存款稳步增长。报告期末,个人存款余额33,581.5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62%。持续加大结构调整和定价管控,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付息成本率2.28%,较上年末下降9个基点。

  消费贷款迅速增加。围绕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加大普惠类贷款投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各类消费信贷需求。报告期末,个人贷款余额24,731.0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56%。其中,个人消费贷款余额1,581.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6.25%,市场占有率3较上年末提升1.54个百分点。

  零售客户基础稳中加固。坚持客户分层分类经营,加强“线上+线下”全场景获客,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零售客户数1.92亿户,其中中高端客户数突破25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06%。

  深化零售客户分层分类经营体系,构建精准客户画像,实现不同客群的精细化和智能化经营。积极地推进零售数字化转型,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全流程服务体系,丰富金融服务场景,加强全渠道、全场景获客活客成效,提升价值创造能力,促进AUM规模持续稳健增长。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零售客户数1.92亿户(含借记卡和信用卡客户),较上年末增长0.25%4,达标沃德客户242.0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9.07%。报告期末,AUM规模50,019.1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8.23%。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一直在优化产品供应,提升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让兼具安全性、收益性、流动性的金融理财产品惠及更广大新老客户,满足人民群众日渐增长的财富管理需求。积极应对外部不利市场环境的影响,建强财富管理全链条经营体系。加强投研引领,整合集团资源,构建集团协同投资策略会机制。坚持开放融合,全市场遴选高品质的产品,丰富起购点低、收益稳健的普惠型产品货架,严格“沃德优选”选品机制。

  以数据为驱动,推进资产配置、经营体系及服务模式的再造与重塑,赋能业务发展。强化客户陪伴,联合头部合作机构,以财富开放平台为载体,做好全流程服务。2023年,“沃德优选”系列新产品业绩表现优于市场同类。报告期末,代销个人公募基金产品余额2,242.80亿元,代销个人打理财产的产品余额8,531.35亿元,代销个人保险产品余额2,914.12亿元。

  加大金融支持消费力度,开展汽车、家居、家电主题营销活动,联合中国银联开展“老字号嘉年华”活动,面向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和小微创业者、公司白领和高校大学生、投靠子女的随迁老人四类主要新市民群体推出主题借记卡,并配备多项手续费减免和消费优惠权益,支持灵活就业人员通过手机银行或网点自主缴纳公积金、养老保险,报告期内,新市民主题借记卡累计发卡量86.33万张。报告期末,借记卡累计发卡量17,793.44万张,较上年末净增441.89万张。

  以数字化转型完善金融服务,构建“金融+科技+场景”的服务模式。聚焦政务场景建设,依托面向市民的政务APP,输出账户、收单、消费贷款、快捷支付全链路金融服务,提升出行、缴费等高频场景服务能力。在新能源充电、公共交通、ETC出行等特色交通场景,为全国360个城市地区超7,000万人次提供便利。围绕医疗健康场景,优化就医环节支付流程,拓展社区医院、跨省就医、购药用药等服务场景,搭建医保移动支付业务金融平台,提供便民、惠民的支付服务。借助交银慧校平台为学校师生提供全面、安全、智能的金融需求解决方案,为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学生提供国家开发银行助学贷款代理结算服务。报告期内,线.消费金融

  顺应房地产市场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势,积极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顺利完成存量房贷利率调整重大工程,以全流程数字化提升客户体验。服务国家扩大内需战略,创新推出面向高校毕业生的新市民专属消费贷款“菁才惠民贷”,提升全链路数字化经营,更好覆盖客户多样化信贷需求。全新搭建“信用+抵押、总行+分行、线上+线下”的汽车场景贷矩阵式流程,加大汽车品牌和经销商合作力度,新能源汽车贷款余额占比近50%。向纵深推进数字化转型,依托企业级架构提升产品创新效能,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升级数字化风险防控体系,支撑风险统一管理和差异化经营,推动业务可及性,大幅度提高办理效率。

  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产品结构与研究服务,强化财富金融特色。持续丰富产品货架,全市场遴选机构,优选产品,加强低波产品、多期限和多策略的私募产品供应,创新推出股权不动产家族信托、保险金家族信托、家庭信托等特色服务方案,财富管理特色慢慢地加强。提升资产配置能力,完善“私银甄选”量化模型,优选产品,帮助客户应对市场风险,降低投资组合波动。建立投研驱动机制,持续对宏观及大类资产、固收、权益、贵金属与外汇领域开展研究,为集团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提供研究支持。积极助力共同富裕,创新推出慈善信托服务生态圈,发挥“金融+慈善”合力,落地“最美白茶”“畅享心乐”“点亮梦想”等多个慈善信托项目,形成公益慈善多方共建的良性循环。报告期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8.36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54%;集团管理私人银行客户资产11,66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56%。

  积极促消费、惠民生。以“回馈客户、树立品牌、拉动消费”为目标,焕新升级“最红星期五”品牌活动。推出年年奖、五五购物节、618和双11电商节等大规模用卡活动,提振居民消费。报告期内,聚焦优质客群,推出新市民主题信用卡、车主主题信用卡等多个卡产品,消费额行业排名第3,较年初持平。

  报告期末,新增活户中优质目标客户占比64.86%,较上年末提升17.93个百分点。

  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信用卡在册卡量7,132.42万张,信用卡透支余额4,896.0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50%。报告期内,信用卡累计消费额28,116.39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交易额同比增长5.84%。

  主动服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做好养老金融大文章。积极支持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建设,助力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广,持续优化账户功能和客户体验,提升服务可得性和便利性,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规模持续增长;构建全品类个人养老金产品货架,累计代销各种类型的产品159款,上架产品总数居行业前列。

  持续强化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职业)年金的账户管理和托管服务,养老金托管规模居行业前列。服务国家普惠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动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业务发展,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的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授信余额较上年末增长22.09%,授信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23.08%。

  发挥综合化经营优势,旗下子公司积极开展养老金融业务,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规模居行业首位,养老理财产品收益率居市场前列,发挥保险产品的保障性和普惠性优势,发行首款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放宽养老年金产品投保年龄限制,服务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财富管理需求。

  积极服务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深度参与我国债券、货币、外汇等金融市场发展,提升做市报价能力,深化金融要素市场业务合作,做优托管专业服务,将金融市场产品转化为满足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各类客户的真实需求的优质金融服务,慢慢地加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做优金融要素市场结算业务,服务金融市场平稳运行。报告期内,上海清算所代理清算业务量、上海黄金交易所代理结算业务量以及证券、期货要素市场结算业务量市场排名前列。热情参加金融要素市场创新,首家开展标准利率互换代理清算业务,首批开展上海清算所外币对代理清算业务,代理首家境外机构投资的人参与银行间标准债券远期中央对手清算业务,首次为境内投资者办理“南向通”代理清算业务。

  丰富同业合作场景,更好满足各类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服务长期资金市场建设,与107家证券公司开展第三方存管业务合作,与93家证券公司开展融资融券存管业务合作,与148家期货公司开展银期转账业务合作,服务客户参与长期资金市场投资交易。加强与跨境银行间支付清算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大力拓展境内外参与者,助力扩大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全球网络布局;积极应用部署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创新产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安全、高效的人民币跨境支付服务。报告期末,上线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标准收发器同业客户数市场排名前列。

  围绕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求,综合运用投资及交易等手段,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需求给予支持,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国有大行“金融稳定器”功能,积极开展做市报价和市场交易,助力“上海价格”形成。报告期内,境内银行机构人民币货币市场交易量119.42万亿元,外币货币市场交易量1.12万亿美元,人民币债券交易量6.33万亿元,银行间外汇市场外汇交易量4.23万亿美元,黄金自营交易量5,604吨,继续保持市场活跃交易银行地位。

  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批参与“互换通”、绿色回购、标准利率互换合约交易、银行间市场外币对交易中央对手清算、外汇期权点击成交等创新业务,作为首批报价机构之一创设“交行1-5年期国债篮子”策略并达成首批交易。

  满足居民财富管理及资产配置需要,持续提升优质托管产品供给能力,做大公募基金托管业务。围绕养老“三支柱”,稳存量、促增量、优服务,巩固养老金托管品牌优势。着力拓展同业合作客户群,全面拓展各类资管类产品托管市场。聚焦科学技术创新、“专精特新”等国家政策鼓励支持的重点产业领域,完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拓展私募股权基金托管业务。抢抓金融市场相互连通政策机遇,推动跨境类托管业务。

  本集团形成了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体,金融租赁、基金、理财、信托、保险、境外证券、债转股等业务协同联动的发展格局,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报告期内,子公司5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91.70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9.89%。报告期末,子公司资产总额6,631.40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4.72%。

  本行全资子公司,2007年12月开业,注册资本200亿元。主要经营航运、航空及交通基建、能源电力、装备制造、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融资租赁及经营租赁业务,为中国银行业协会金融租赁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主任单位。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专业化、国际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的策略,深耕航运、航空、设备与设施租赁等业务板块。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4,046.64亿元,净资产448.81亿元,租赁资产余额3,559.51亿元,公司租赁资产、营业收入等指标均位居金融租赁行业首位。

  公司船队规模447艘,航运租赁资产余额1,249.22亿元,是全球最大金融船东;公司机队规模307架,航空租赁资产余额1,015.89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40.06亿元,同比增长5.02%;先后荣获内外部各类荣誉共计36项,蝉联《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年度最佳金融租赁公司”。

  报告期内,公司深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持续加大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点战略区域支持力度,报告期末三大区域租赁资产余额1,04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0.76%,占境内业务的47%。公司聚焦“三新一高”,深化转型创新,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报告期内,新基建、新能源租赁业务投放327.21亿元,同比增长94.41%;制造业投放222.25亿元,同比增长141.26%;服务科技型企业89户,投放168.25亿元,同比增长超100%。报告期内,公司作为唯一的金融租赁公司入选原上海银保监局科技金融试点机构,牵头成立上海金融租赁服务集成电路产业实验室。

  2007年10月开业,注册资本57.65亿元,本行和湖北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分别持有85%和15%的股权,主要经营信托贷款、股权投资信托、证券投资信托、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受托境外理财(QDII)、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稳字当头,以打造“最让人信服的一流信托公司”为战略目标,加快转型发展,深化集团协同。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74.66亿元,净资产161.45亿元,管理资产规模5,635.81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7.71亿元,同比减少18.21%。公司连续八年在中国信托业协会开展的行业评级中被评为A级(最高级)。

  报告期内,公司依照信托“三分类”要求,在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等领域深耕细作,推动转型业务发展。创新推出“万家灯火”家庭服务信托,推动信托普惠化运用,报告期末家族财富业务规模149.4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0.02%;自主管理固收类标品规模1,058.5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39%;推动落地慈善信托13单,覆盖乡村振兴、教育资助、医疗关怀、扶老助残等多个领域。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8月,注册资本2亿元,本行、施罗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占比分别是65%、30%和5%,主要经营基金募集、基金销售、资产管理业务。公司连续五年获“金牛基金管理公司”大奖,同时再度实现金牛奖、明星基金奖、金基金奖“大满贯”。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77.83亿元,净资产67.05亿元,管理公募基金规模4,872亿元;报告期内受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实现净利润12.01亿元,同比减少24%。

  公司持续提升投研核心竞争力,在权益投资、多元资产投资、固定收益投资、投顾策略等领域均形成风险收益特征明晰的产品体系,努力打造具有高水平发展核心竞争力的一流精品基金公司,助力集团深化财富金融特色。报告期内,公司践行公募基金机构责任,坚持低位布局、逆周期布局权益类基金、首批参与公募费率改革、多次自购旗下权益基金。2023年10月,交银瑞元三年定开基金发行规模16.68亿元,成为公募行业费率改革后首只公告成立且全市场募集顶级规模的让利型浮动费率基金。

  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9年6月,注册资本80亿元。主要面向客户发行固定收益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和混合类打理财产的产品。报告期内,公司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投资者利益优先理念,适时调整产品设计发行重点。积极拓展行外代销,报告期末行外代销产品余额6,625.36亿元,占比53.80%,初步建立了以母行为主体,开放、多元的全渠道体系。报告期末,打理财产的产品余额12,314.1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3.45%;公司总资产127.70亿元,净资产123.69亿元;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12.40亿元,同比增长4.39%。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资产与负债“双轮驱动”,不断的提高理财普惠性特征,快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守牢风险底线,助力集团打造财富金融特色。公司先后蝉联金牛、金贝、金理财等多个奖项,公司“养老理财服务创新案例”首度获得“中国银行业保险业服务案例”。

  2010年1月成立,注册资本51亿元,本行和日本MS&AD保险集团分别持股62.50%和37.50%,在上海市以及设立分公司的地区经营人寿保险、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保险业务,以及上述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255.87亿元,净资产55.02亿元。报告期内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重点发展价值型期交业务,实现保险服务收入14.49亿元,同比增长11.97%;新业务价值12.87亿元,同比增长46.13%。权益市场好于去年同期,投资收益增加,报告期内实现净利润2.92亿元,同比增加9.58亿元。

  报告期内,公司发挥保险业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通过集团协同,深入打造“普惠、养老、财富”三大业务特色,满足全量客户保险需求。普惠金融方面,热情参加“沪惠保”共保,获得《中国银行保险报》服务新市民创新案例奖。养老金融方面,研发上市个人养老年金保险产品,主动融入集团养老金融战略。财富金融方面,以保险金及保险金信托为抓手,聚焦高净值客户财富保障及传承需要,实现用户在集团内的一站式服务需求。

  本行全资子公司,成立于2017年12月,注册资本150亿元,系国务院确定的首批试点银行债转股实施机构,主要是做债转股及其配套支持业务。报告期内,公司坚持市场化债转股主责主业,积极服务实体经济降杠杆、控风险,当年新增投放142.98亿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31.25亿元,同比增长178.04%。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650.74亿元,净资产236.13亿元。报告期末,公司通过附属机构交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备案基金27只,认缴规模180.24亿元,增幅116.87%,逐渐增强股权投资业务发展动能。

  报告期内,公司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以交行“十四五”规划为引导,着力发挥股权投资功能优势,聚焦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提升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原为交通证券有限公司,2007年5月更名为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2017年5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主要经营证券经纪及保证金融资、企业融资及承销、资产管理及顾问、投资及贷款业务。报告期末,本行对该公司持股票比例为73.14%。报告期内,公司聚焦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海南自贸港等国家重点区域开展业务,积极应对市场冲击,努力减少经营亏损,推动经营结构转型。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82.11亿港元,净资产17.97亿港元。报告期内,公司亏损同比上年减少,净亏损为14.7亿港元。

  本行全资子公司,2000年11月成立,注册资本4亿港元。主要经营经香港保险业监管局批准的一般保险全部17项险种。报告期内,公司获保险业界国际专业评级机构贝氏授予“A级”(优秀)的财务实力评级及“a-级”(优秀)的长期发行人信用等级,评等展望均为“稳定”。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12.71亿港元,净资产5.54亿港元。报告期内,公司实现净利润263万港元,同比增长121.16%;

  报告期内,公司推进保险产品创新升级,持续优化客户体验,实现用户保险保障需求,实现毛保费收入3亿港元,同比增长7.25%,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支出前承保利润2,867万港元,同比增长53.88%;净赔付率30.86%,保持良好水平。

  本集团形成了覆盖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横跨五大洲的境外经营网络,在全球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境外经营网点69个。报告期内,境外银行机构实现净利润53.18亿元,占集团净利润比例5.74%。报告期末,境外银行机构资产总额12,499.46亿元,占集团资产总额比例8.89%。

  加强贸易便利化与人民币跨境结算场景建设,提升外资外贸领域金融服务水平。报告期内,跨境人民币收付量同比增长23.30%,报告期末,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1.92%。

  1.国际化发展本集团积极应对内外部形势变化,持续优化发展结构,巩固全球化发展优势。积极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发展格局,为“走出去”中资公司可以提供金融服务。搭建联通内外的金融桥梁,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金融保障。守牢风险安全底线,加强动态监测和风险预研预判,筑牢境外行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根基。

  2.国际结算与贸易融资积极助力稳外资稳外贸。自建丝路电商/跨境电子商务平台、直连市场采购平台等,支持外贸小微商户凭交易电子信息开展出口收汇资金结算,累计落地外贸新业态项目23个,业务量485.92亿元,同比增长73.88%。推出航运金融综合服务方案、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金融服务平台和电子提单金融服务方案,新增印尼卢比、泰铢、阿联酋迪拉姆、沙特里亚尔、南非南特、墨西哥比索等小币种业务,迭代升级数字化汇率避险服务体系,持续提升对外贸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积极对接人民银行、外汇局等政府监管平台,加大科技赋能力度,推进服务贸易、资本项目收支便利化,稳健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报告期内,国际结算量5,096.53亿美元。报告期末,跨境贸易融资余额659.91亿元,其中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余额较上年末增长91.92%。

  3.境外服务网络境外服务网络布局稳步推进。截至报告期末,本集团在香港、纽约、伦敦、新加坡、东京、法兰克福、卢森堡、悉尼等地设有23家境外分(子)行及代表处,境外经营网点69个,为客户提供存款、贷款、国际结算、贸易融资、外汇兑换等综合金融服务;与全球131个国家和地区的1,032家银行总部建立境外服务网络,为29个国家和地区的93家境外人民币参加行开立220个跨境人民币账户;在31个国家和地区的66家银行开立28个币种、共113个外币清算账户。

  4.跨境人民币业务积极服务油气贸易跨境人民币结算,为全国首单以人民币结算的进口液化天然气采购交易、首单油气贸易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提供金融服务。持续推进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场景建设,推出全额汇划、账户可视等创新功能,上线标准收发器企业客户数稳居市场首位。在沪构建市场独创的“投资者+承销商+信托人+中央结算公司清算行+本地结算行”五位一体自贸区离岸债券综合金融服务体系,清算量排名市场第一。

  报告期末,境内银行机构跨境人民币收付量1.9万亿元,同比增长23.30%。

  5.离岸业务深化离在岸业务一体化发展和非居民账户一体化经营,充分挖掘长三角一体化、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等业务潜力。报告期末,离岸业务资产余额144.40亿美元。

  以客户视角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借助金融科技手段不断提升网络金融平台服务能级,聚焦政务、医疗、交通、教育等重点场景,推动跨渠道协同经营与服务,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1.企业网银及企业手机银行全面上线版本,以互联网思维优化服务流程,为公司客户构建“线上+线下”、“人工+智能”全方位服务体系,拓展线上渠道服务能力,助力公司业务高质量发展。报告期末,企业网银(银企直联)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2.95%,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6.77%;企业手机银行签约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5.04%,年累计交易额同比增长20.70%。

  2.个人手机银行秉持金融为民、服务实体、科技向善理念,以“懂财富、享生活”为主题,焕新推出个人手机银行8.0,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升级投资选品、投后管理等财富管理功能以及车、房、消费、政务服务等特色场景服务功能,打造客户经理、客户服务经理、远程视频坐席、数字人“四位一体”服务模式,满足客户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和美好生活体验,深入打造更有温度的个人手机银行。上线积分权益专区,方便客户兑换实物、影音娱乐会员等近千项非金融权益,持续增强客户黏性。报告期末,个人手机银行月度活跃客户数(MAU)4,910.48万户,较上年末增长7.96%。

  3.买单吧践行“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升级线上运营平台,发布买单吧APP7.0版本,打造“有温度”的免息分期服务。顺应消费发展趋势,汇集多元化电子商务平台,覆盖电脑数码、家居百货、食品饮料等品类,助力拉动消费。通过用服务找客户的模式,不断提升用户体验,线%。报告期末,买单吧APP累计绑卡用户7,740.25万户,月度活跃用户2,570.74万户。报告期内,信用卡获国际数据公司(IDC)2023年中国金融行业技术应用场景创新奖。

  4.开放银行持续加大服务开放和场景拓展力度,围绕重点场景将金融服务进一步融入民生及实体经济。报告期末,累计开放接口4,676个,累计调用次数超41亿次;报告期内,通过开放银行获取零售新客户105.42万户,同比增长34.57%;通过开放银行线上链金融服务发放融资金额2,110.75亿元,同比增长85.45%。

  5.云上交行持续推广“云上交行”品牌。创新应用音视频技术,通过屏对屏线上服务,实现机构在线、员工在线、服务在线、产品在线,突破传统银行物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创新银行服务新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报告期内,云上交行远程视频营业厅提供服务60万笔,同比增长超10倍。

  提升“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交行贷款”微信小程序、云管家等新媒体渠道特色服务能力,强化跨渠道协同联动。报告期末,“交通银行”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3,641.87万人,较上年末增长53.91%;

  “交行贷款”微信小程序用户规模381.77万人,较上年末增长130.77%;云管家用户规模741.71万人,较上年末增长34.78%。

  围绕做好数字金融大文章,聚焦业务新动能、数字新基建、治理新格局,深化金融科技创新,发挥数据价值,赋能科技、绿色、普惠、养老等重点金融领域发展,数字技术与数据要素的双轮驱动积厚成势,以客户为中心的金融服务更加精准、安全、高效。

  报告期内,本行金融科技投入120.27亿元,同比增长3.41%;为营业收入的5.64%,同比上升0.38个百分点。报告期末,本集团金融科技人员7,814人,较上年末增长33.30%,占集团员工总人数比例8.29%,较上年末上升1.91个百分点。

  赋能数字政务方面,积极参与数字雄安、湾区通、“电子围网”等建设,交政通实现长三角网点全覆盖,加速向全国复制推广。

  赋能数字产业方面,产业链金融上线大型智能汽车、清洁能源等近40个核心企业项目,服务先进制造业;通过产品工厂装配,快速落地吉林红本贷、新希望养殖贷、神农e贷和京彩贷等普惠场景创新产品,敏捷响应市场需求;创新推出云跨行、交薪通等重点产品,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

  赋能数字民生方面,推出菁才贷、员工贷等产品,满足新市民金融需求,推动服务下沉;建强个人养老金融业务平台,持续丰富养老产品供给。

  企业级架构与中台建设一体推进,营销中台日均触达客户超过3,500万人,风控中台加载模型260余个,运营中台覆盖任务种类超过1,600项;企业级产品管理体系加快建设,梳理形成产品目录,推动敏捷化、组合化产品创新。

  集团网络安全体系加快完善,网络攻防能力持续提升。多地多中心布局逐步完善,浦江新同城数据中心正式投入运行,成为国内首家T4认证金融数据中心,和林格尔及贵安异地数据中心开始实质性建设,全行云布局持续优化,集团算力水平持续提升。一云多芯全栈信创云平台获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数据治理持续深化,企业级数据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数据质量管理系统有效运行,数据质量稳步提升。企业级数据中台实现客户标签、经营指标、模型计算、知识图谱等数据服务快捷输出,数据底座不断夯实。管理驾驶舱数据时效性进一步提升,有力支撑各层级经营机构数字化经营决策。升级数据分析平台和报表门户,更快捷响应经营分析用数需求及数据、口径的一站式查询。

  形成以数据安全办法为基本遵循,覆盖分类分级、权益影响性评估、出行出境、应急管理等领域的数据安全制度体系,推进数据生命周期重点环节的安全管控精细化、流程化。2023年,获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外部数据管理能力三级认证(目前开放的最高等级),连续三年获得国际数据管理协会“数据治理最佳实践奖”。

  人工智能在客户服务、产品推介、风险防控等场景的应用持续深化,通过反诈一体化平台精准拦截可疑交易超7万笔,涉及金额超14亿元;深挖个金客户兴趣偏好,各类理财模型策略累计触客成交量近4千亿元,较整体成交率提升16倍。员工工作平台建设提速,客户经理工作平台的数据时效性和移动端功能覆盖面持续提升,支持员工企业行走进客户,价值管理平成全行推广,支撑管理人员精细化价值分析与决策。积极探索大模型在办公助手、客服问答等场景的应用,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

  紧密对接国家战略要求,制定《交通银行数字金融行动方案(2024-2025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研发团队初具规模,科技人才队伍量质齐升。全行创新活力持续激发,加快构建产学研创新生态,设立人工智能、网络安全、信创、用户体验、数字人民币(苏州)等5个实验室,连续三年获得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一等奖。

  本行董事会将“稳健、平衡、合规、创新”确立为全行总体风险偏好,对信用、市场、操作、流动性、银行账簿利率、信息科技、国别等各类风险设定具体风险限额指标,严格控制各类风险。报告期内,本集团始终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扎实推动资产质量巩固年各项工作,强化集团统一风险管理,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以高质量风险管理推动全行高水平发展。

  本行董事会承担风险管理最终责任和最高决策职能,并通过下设的风险管理与关联交易控制委员会掌握全行风险状况。本行高管层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以及贷款与投资评审、风险资产审查两类业务审查委员会,业务审查委员会接受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定期向其报告工作。各省直分行、境外行、子公司参照上述框架,相应设立全面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委员会,作为研究防控本单位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决策风险管理重大事项的主要载体,确保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全集团延伸落地。

  本行持续推进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面向基层、急用先行为导向,致力于打造全流程、全覆盖的数字化风险管理体系,筑牢全行风险数据底座,建设企业级风险管理应用,提升风险管理智慧化水平。报告期内,深入推进风险计量中心建设,强化战略领域计量模型、风险监测等风险管理工具供给,不断的提高全集团风险计量和监测能力。建设统一模型管理系统,完成资本新规实施准备工作。

  报告期内,本行持续加强统一信用风险管理。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优化信贷资产结构,大力发展绿色金融,运用专项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碳减排、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交通物流、科技创新、普惠养老、设备更新改造、“保交楼”等重点领域。不断完善授信政策框架体系,积极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与监管要求,密切跟踪市场变化,在授信与风险政策纲要、行业投向指引、“一行一策”基础上,扩大专项策略指引覆盖范围;授信流程线上化、自动化程度持续提高,完成与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对接,已在全国推广线上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在全国多地市实现不动产抵押登记“跨省通办”。风险分类更加准确严格,资产质量稳中向好。

  本行加强风险识别,加速风险处置。不断深化重点客户授信经营主责任机制,信贷业务审批准入持续加强;贷(投)后管理、风险监测、预警手段进一步丰富,系统工具不断升级;重点领域信用风险排查和管理不断加强。持续加大不良资产清收,聚焦重点领域,发挥总行专业处置能力,稳妥有序推进重大项目风险处置,资产保全直营直管机制成效显现,报告期内,共处置不良贷款647.0亿元,其中实质性清收333.3亿元。

  本行恪守监管要求,保持严格的资产风险分类标准,资产质量基础不断夯实,资产质量水平稳中提质。报告期末,本集团不良贷款余额1,056.88亿元,不良贷款率1.33%,分别较上年末增加71.62亿元、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占比较年初有所上升。本集团对逾期贷款采取审慎的分类标准,逾期60天以上的境内对公贷款均已纳入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全部纳入不良贷款,逾期90天以上贷款占不良贷款的64.71%。

  市场风险是指因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等的不利变动而使银行表内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本集团面临的主要市场风险是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本集团市场风险管理的目标是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主动识别、计量、监测、控制和报告市场风险,通过采用限额管理、风险对冲和风险转移等方法和手段将市场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最大化。

  本集团对法人的汇率风险和交易账簿利率风险的一般市场风险采用内部模型法计量资本占用,对内部模型法未覆盖部分的市场风险采用标准法计量资本占用。内部模型法采用历史模拟法计量风险价值(VaR)和压力风险价值(SVaR),历史观察期均为1年,持有期为10个工作日,单尾置信区间为99%。每日及时采集全行资金交易头寸和最新市场数据进行头寸估值和敏感性分析;每日采用历史模拟法从风险因素、投资组合和产品等维度分别计量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每日开展返回测试,验证风险价值模型的准确性。内部模型法结果应用于资本计量、限额监控、绩效考核、风险监控和分析等。

  报告期内,本集团持续完善市场风险管理体系,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优化风险管理系统,强化产品管理,优化限额设置,完善衍生品业务风险管理。密切关注金融市场波动,强化市场研判和风险监测预警,加强风险评估和排查,严守市场风险各项限额,不断的提高市场风险管理水平。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影响流动性风险的主要因素包括:存款客户提前支取存款、贷款客户延期偿付贷款、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资产变现困难、融资能力下降等。

  本集团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治理结构包括:由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高级管理层组成的决策机构,由监事会、审计监督局组成的监督机构,由财务管理部、金融市场部、风险管理部、营运与渠道管理部、各附属机构、各分支机构及各项业务总行主管部门等组成的执行机构。

  本集团每年根据经营战略、业务特点、财务实力、融资能力、总体风险偏好及市场影响力等因素,确定流动性风险偏好,制定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和政策。报告期内,本集团不断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适时灵活调整流动性管理策略及业务发展结构与节奏,促进资产负债业务协调发展;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发行较长期限债券补充稳定资金;做好现金流测算和分析,严密监测流动性风险指标,确保重大节假日和关键时点的流动性安全及指标平稳运行。组织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提高反应速度及流动性风险处置能力。

  本集团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充分考虑可能影响流动性状况的各种因素,合理设定压力情景,测试结果显示本行在多种压力情景下的流动性风险均处在可控范围内。

  本集团2023年第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日均值为128.50%(季内日均值指季内每日数值的简单算术平均值,计算该平均值所依据的每日数值的个数为92个),较上季度下降4.40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减少。

  本集团2023年第三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季末值为110.59%,较上季度上升0.71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贷款和证券减少;2023年第四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季末值为113.01%,较上季度上升2.42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来自金融机构的融资增加。

  2023年第四季度流动性覆盖率及各明细项目的平均值、2023年第三、第四季度净稳定资金比例及各明细项目请见附录“杠杆率、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资金比例信息补充资料”章节。

  本集团建立与全行业务性质、规模和产品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完整操作风险管理体系,规范操作风险自评估、关键风险指标监控及操作风险事件管理的工作流程。报告期内,进一步完善操作风险分类和矩阵评估机制,加强对集团操作风险一体化管理,强化对重点领域操作风险监测评估;强化集团业务连续性和外包风险管理。

  本集团建立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水平相适应的合规管理体系,持续强化合规风险识别、监测、防控和化解能力,提升合规管理质效,切实保障依法合规经营与高质量发展。报告期内,进一步健全合规管理系统和制度工具,完善检查与问题整改机制,推进合规文化建设,开展反洗钱客户尽职调查、数据治理、数字化转型等重点工作,不断的提高反洗钱管理能力。

  本集团贯彻落实《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坚持预防为主、有效处置、及时修复、全面覆盖的管理策略。制度层面,修订《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声誉风险管理办法》,持续完善集团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执行层面,做好重要时点、重点事件的前置管理及应对处置工作,加快声誉风险管理数字化转型。报告期内,声誉风险管理体系运行有效,声誉风险管控得当。

  本集团建立了“统一管理、分工明确、工具齐全、IT支持、风险量化、实质并表”的跨业跨境风险管理体系,各子公司、境外行风险管理兼顾集团统一要求和各自监管当局特别要求,防范跨业和跨境经营可能引发的风险。报告期内,针对外部形势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加强境外机构风险管理,完善制度体系,优化评估机制,强化各类应急预案制定和演练,保障业务平稳运营。加强境外机构流动性、业务连续性和资产质量等重点领域工作。强化并表管理,细化各级附属机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集团统一风险管理和风险偏好传导。加强国别风险管理,加大国别风险敞口监测频率,强化国别风险限额管理,开展国别风险分析和评级,持续关注并及时响应国别风险事件,将国别风险管理要求贯穿相关业务发展全过程。

  本集团认真落实原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要求,推进管理系统建设,持续监测大额风险暴露情况,严格落实各项限额管理,提升集团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能力。报告期内,本集团大额风险暴露各项指标均符合监督管理要求。

  本集团积极支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推动气候和环境风险进一步融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根据董事会确定的风险偏好,持续完善治理架构、强化制度约束、加强风险评估、优化管控手段,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低碳转型带来的新挑战。

  报告期内,本行根据资本新规最新要求在主要风险识别中将气候风险单列为一项风险大类进行评估;

  在新产品新业务风险评估过程中强化对气候变化因素的关注;进一步规范投融资客户碳排放量计量方法,扩大信息收集覆盖面,对八个高碳排放及其上下游具有典型转型意义的行业重点客户开展调查;关注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对本行相关客户产生的潜在影响,推动对可能受影响较大的重点行业客户开展调查和压力测试工作;持续强化人民银行碳减排支持工具相关项目环境效益核算。

  2024年,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但综合来看,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支撑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投资继续加力,消费稳步改善,外贸韧性较强,也为银行发展提供良好机遇。

  2024年是交行“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一年,本集团将继续以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做细做实“五篇大文章”,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加快建设具有特色优势的世界一流银行集团。重点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继续彰显战略特色。普惠金融扩面上量,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贸易金融拓展场景生态,高效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技金融精准发力,服务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财富金融持续推进,强化全量客户经营;养老金融完善功能,服务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擦亮绿色金融底色,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做深做强上海主场。持续深度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把上海主场打造成为“五篇大文章”创新策源的样板间,高效集成、优化迭代“一件事”专班机制,推动主场创新成果在全行复制推广,加快推进特色业务发展。

  努力塑造数字优势。依托产品工厂做优全量客户经营,强化数智运营提升内外服务效能,升级数字基建夯实稳健发展底座,通过数据和技术在业务框架和重点领域的深度应用,重构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流程。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强化全面风险治理体系,统筹加强传统和非传统风险管理;加强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建强风险专业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A 股并购重组“加速度”:393家企业有望适用简易程序 “A吃A”难度或加大

  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召开 企业称对无人驾驶在城市货运场景中的大规模应用充满信心

  中信建投陈果:当前是中国资产信心重估行情,不开展则已、一展开就是有相当级别

  中信建投陈果:当前是中国资产信心重估行情,不开展则已、一展开就是有相当级别